香港宝典全年资料大全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易栓症与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守护您的生命通道!
发布:2024/08/02
66岁的老李在手术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经检查发现是静脉血栓所致。34岁产妇怀孕39周入院行剖宫产,手术成功,却在术后第2天突然出现心慌,继而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经诊断也是静脉血栓导致的。


为什么大手术患者容易发生血栓?因为手术造成的血管损伤令血管内壁不再光滑,凝血机制启动让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再加上大手术患者往往行动不便,活动受限令血流速度减慢……具备了血栓形成的三个条件。因此,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因其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已成为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香港宝典全年资料大全新推出的基因检测服务——易栓症与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能够提前发现并预防这一“隐藏的健康杀手”。



易栓症多数表现为VTE

隐匿且危险,甚至危及生命


如果说血管是人体的“生命通道”,承担着输送氧气和营养至全身各器官的重任。那么,血栓就像血管内的“拦路虎”,一旦形成,便能阻碍血液的正常流动,引发相关器官缺血缺氧,进而导致细胞死亡与器官功能受损,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因各种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导致容易发生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的病理状态,称为易栓症。遗传性与获得性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率显著上升。

图片 1.png

易栓症的分类与病因[1]


除少数易栓症患者在年轻时即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卒中等动脉血栓事件外,多数情况下,易栓症表现为VTE。最常见的VTE形式为下肢或骨盆深部静脉的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往往悄无声息,仅约10%-17%的患者会出现下肢肿胀、局部深处触痛或足背屈性疼痛等明显症状。然而,一旦深静脉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动至肺动脉,将引发致命的肺栓塞,其30天全因死亡率为9%-11%[12],因此,深静脉血栓的预防至关重要。


血栓的威胁远不止于此。颅内静脉血栓可导致颅内高压和局灶性脑损伤;肠系膜静脉血栓可引起肠壁水肿,甚至肠梗死;门静脉血栓则可引发门脉高压,导致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


易栓症导致的血栓事件反复发作,显著增加了患者的致残和致死风险,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因此,识别和防控易栓症,采取预防措施降低血栓风险,尤为重要。



如何进行易栓症的筛查?

表型指标和基因指标有什么区别?


血栓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众多病因和危险因素,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易栓症危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多基因复合型突变的遗传性易栓症、恶性肿瘤合并遗传性易栓症、恶性肿瘤继发抗磷脂综合征、风湿免疫疾病合并妊娠等。


因此,筛查时应避免仅满足于首次发现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当检测出的危险因素强度较弱,不足以解释易栓症严重程度时,应进一步深入检查,以明确病因,全面评估患者状况。


易栓症病因筛查人群建议[1]

1.小于50岁的VTE或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发病年龄较低的动脉血栓形成患者;

2.无明显诱因的特发性VTE患者;

3.有明确家族史的VTE患者;

4.复发性VTE患者;

5.少见部位的VTE(脾静脉、颅内静脉、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肝静脉、肾静脉、上肢深静脉)或多部位、累及范围广的VTE患者;

6.标准方案抗栓过程中出现皮肤坏死、血栓加重或复发的患者;

7.新生儿暴发性紫癜;

8.不明原因的多次病理性妊娠(习惯性流产、胎儿发育停滞、死胎、子痫前期、胎盘早剥等);

9.有VTE病史或家族史者,拟行大型手术、妊娠、使用性激素类药物及频繁长途飞行前可进行筛查。

图片 2.png

易栓症表型检测和基因检测的比较

易栓症的检测主要分为表型指标和基因指标两大类。表型指标涉及检测血液中与凝血-抗凝系统相关的活性物质或抗体,而基因指标则是直接从基因层面发现遗传性易栓症或综合评估静脉血栓的风险。


然而,表型检测易受多种外在因素干扰,如急性血栓形成期、抗凝药物使用、感染状态、妊娠以及激素水平变化等,可能需要多次复测以确认诊断。相比之下,基因检测则因其便捷性和准确性,可在任意时间点进行,成为评估遗传性易栓症和长期血栓风险的有力工具。



为什么要重视静脉血栓遗传性因素的筛查?

一项对孪生子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约60%的个体对VTE的易感性差异可归因于遗传因素[1]。临床数据进一步揭示,20%的VTE患者在缺乏明显诱发因素的情况下发病,而在这些无明显诱因的VTE患者中,遗传性易栓症的患者比例可高达10%至40%[2-4]。值得注意的是,超过半数的VTE患者体内存在潜在的血栓形成缺陷,这些缺陷主要涉及凝血和纤溶系统中的多种基因异常,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为主。

图片 3.png

VTE的相关因素

通过基因测序和(或)蛋白活性水平检测,对遗传性血栓因素进行筛查,对于VTE的预防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明确病因:基因检测能揭示患者易栓倾向的具体遗传基础,为疾病的发生提供科学解释。

  • 指导个体化治疗:基于不同的基因突变类型,可制定个性化的抗凝方案,优化药物的选择、剂量及给药时间,提升治疗效果。

  • 预测疾病风险:不同基因突变对首次或复发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各异,遗传性因素的筛查能有效预测发病风险,为及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香港宝典全年资料大全易栓症与静脉血栓风险评估

微信图片_20240802135223.png

检测项目信息

像静脉血栓这一类的复杂疾病往往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决定。单个或少数基因的检测无法全面反映风险。香港宝典全年资料大全不仅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筛查遗传性易栓症的常见突变,还通过多基因风险评分(基于OR值的PRS),将众多基因位点的累积效应量化,为临床与患者提供一个直观的疾病易感性评分,助力精准预防和个性化健康管理。

4F23ED9A-AE83-4a51-8703-EF8317AF5759.png

项目基因列表

关注6个热点突变,更贴近中国人群

该项目特别关注了6个与遗传性易栓症密切相关的基因突变,其中4个为中国人群优势基因变异,是引起血栓形成常见的遗传危险因素。例如,PROC p.Arg189Trp、PROC p.Lys192del和THBD c.-151G>T这三个突变,在汉族人群中杂合子的比例为0.8%~2.4%,携带这些突变的人,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可增加2.5~6.4倍[5-7]。这些重现性基因变异的临床意义,在我国其他地区和亚洲其他国家陆续得到进一步证实[8-11]


纳入18个SNP位点,考量更全面

该项目还纳入了18个与静脉血栓相关的变异(SNP位点),例如PAI-1MTHFR等,这些变异虽达不到遗传性易栓症致病等级,但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VTE风险。


OR-PRS模型综合评估

对于散发性VTE,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多个微效基因(或位点)共同导致的,微效基因(或位点)能独立或共同致病,但致病权重一般较小,但是可以通过计算每个SNP位点的效应大小(OR值),并在此基础上基于OR-PRS模型综合计算OR值和相对风险倍数,以综合评估受检者相对于一般人群的VTE风险。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 易栓症诊断与防治中国指南(2021年版) [J] .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1, 42(11) : 881-888. 

[2] Weitz J I, Jaffer I H. Optimizing the safety of treatment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the era of 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J]. Pol Arch Med Wewn, 2016, 126(9): 688-696.

[3] Mateo J, Oliver A, Borrell M, et al. Increased risk of venous thrombosis in carriers of natural anticoagulant deficiencies. Results of the family studies of the Spanish Multicenter Study on Thrombophilia (EMET study)[J]. Blood coagulation & fibrinolysi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in haemostasis and thrombosis, 1998, 9(1): 71-78.

[4] Mateo J, Oliver A, Borrell M, et al. Laboratory Evaluation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132 Consecutive Unselected Patients with Venous Thromboembolism–Results of the Spanish Multicentric Study on Thrombophilia (EMET*-Study)[J].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 1997, 77(03): 444-451.

[5] Souto JC, Almasy L, Borrell M, et al.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thrombosi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hysiological risk factors: the GAIT study. Genetic Analysis of Idiopathic Thrombophilia[J].
Am J Hum Genet, 2000, 67(6): 1452- 1459.

[6] Connors JM. Thrombophilia testing and venous thrombosis[J].N Engl J Med, 2017, 377 (12): 1177- 1187.

[7] Tang L, Hu Y. Ethnic diversity in the genetics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J]. Thromb Haemost, 2015, 114(5): 901- 909.

[8] Zhu TN, Ding QL, Bai X, et al. Normal ranges and genetic variants of antithrombin, protein C and protein S in the general
Chinese population. Results of the Chinese Hemostasis Investigation on Natural Anticoagulants Study I Group[J]. Haematologica, 2011, 96 (7): 1033- 1040.

[9] Tang L, Guo T, Yang R, et al. Genetic background analysis of protein C deficiency demonstrates a recurrent mutation associated with venous thrombosis in Chinese population[J]. PLoS One, 2012, 7(4): e35773.

[10] Tang L, Lu X, Yu JM, et al. PROC c.574_576del polymorphism: a common genetic risk factor for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J]. J Thromb Haemost, 2012, 10 (10): 2019-2026.

[11] Tang L, Wang HF, Lu X, et al. Common genetic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J]. Am J Hum Genet, 2013, 92(2): 177-187.  

[1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 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 [J]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6, 44(3) : 197-211.